金沙2004路线js5 北体大金沙2004路线js5 2022-11-18 22:47 发表于北京
2022年11月12日,由金沙2004路线js5金沙2004路线js5、科研与反兴奋剂工作处联合主办的“人文社科高端论坛·体育视觉研究”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本次研讨会共分两个专场:“体育的影视化表达”和“运动的视觉呈现”。

会议开场,王巨川副院长首先对各位拨冗出席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给予衷心的感谢,同时对为本次论坛提供大力支持的学校科研与反兴奋剂工作处的领导表达诚挚谢意。王巨川副院长在致辞中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对学院发展的学术意义,并指出本次研讨的主题——“体育视觉”,是将艺术学的前沿话题与体育学相结合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表现出各位专家学者学术的精神和学养的精深。科研与反兴奋剂工作处的王雪双副处长在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体育理论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是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智慧力量。希望金沙2004路线js5以此学术论坛为平台,发挥跨学科的力量和优势,加强体育视觉研究,为体育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繁荣贡献力量。上午的主题论坛是“体育的影视化表达”。第一位主题发言人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讲师李宁博士,他带来的主题报告名为《国产体育电影的性别叙事与身体政治——以<女篮5号><沙鸥><夺冠>为例》。李宁老师指出,作为以身体为核心意象的电影形式,体育电影常常通过身体的观看与塑造,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展现出身体与意识形态的密切勾连。因此他选取了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新时代三个时期的三部体育电影——《女篮5号》《沙鸥》《夺冠》,通过其性别叙事特点的分析和归纳,尝试探寻不同时期国产电影的身体政治表达,揭示出由影片中的三位女主角形象的流变勾连起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对国产体育电影的文化内涵与美学风格嬗变予以总结。

第二位发言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孟婷博士所做的主题报告是《航海探险类体育纪录片中的视觉呈现》。孟婷老师认为,对体育纪录片进行类型化研究可以对未来创作提供经验和借鉴。因此她的报告聚焦于研究航海探险类纪录片在视觉呈现上具备的类型化因素,希冀有助于未来的纪录片创作。她从空间建构、身体与运动美学呈现、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概括出航海探险类纪录片中的类型化因素,并详细加以解释。孟老师认为,每部航海探险类纪录片都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也是人类“至高、至远、至深”探索精神的体现。拍摄这类影片本身就是一种极富浪漫主义的行为。

第三位发言人是金沙2004路线js5金沙2004路线js5的景虹梅教授,她所做的报告题目是《体育电影的吸引力法则》。景老师主要围绕着体育电影的定位、类型电影研究的新思路和体育电影的“吸引力研究”等问题展开阐述。她提出借鉴美国学者汤姆·甘宁的“吸引力电影”理论,把类型电影放在“叙事”和“吸引力”两个维度上予以观照和把握。针对目前类型电影的研究中偏重叙事研究而对类型电影的吸引力研究不足的现状,景老师尝试以体育电影为例,从文本研究、观众研究、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对体育电影的吸引力研究。通过对若干外国优秀体育电影中的吸引力段落的文本分析,总结出体育电影的吸引力的几个重要特征和参数,并通过和中国体育电影的对比,反思国产体育电影从观念到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主题发言之后,进入嘉宾点评和圆桌讨论环节。资深纪录片制作人、原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高级编辑师旭平先生从自身从业经验出发,指出当前体育人文领域存在的普遍问题在于过度局限于表现英雄主义,以致体育影视类型单一化、片面化。他认为,英雄主义不是体育影视的唯一主题,不仅创作界应当广开思路,勇于创新,而且研究界也应该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新的观念拓展体育人文研究的领域。师老师列举了诸多国外的体育文化、观念和电影作品作为参照,为体育人文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切实有益的启发和借鉴,引发与会者热烈的反应与讨论。

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教授则以更为学术化的语言,对体育影像做了富于学理启发的总结。吴老师认为,体育影像可以分为两种形态:私人话语形态和官方话语形态,二者在对体育的表现上各异其趣。体育影像表现形式应当达到叙事和奇观性的平衡,从而更好地展现体育的魅力与精神。体育影像的主题,应是探讨身体和精神的关系。判断一部电影是否是“体育电影”,需要搞清楚它是否探讨的是“身体”、对身体的调用是在什么层面上,以及身体背后的“精神”究竟是什么等问题。针对上述三点,吴老师指出我国体育影像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私人话语形态的体育影像较少,而官方话语形态的体育影像占比较重,影像的体育性被大大削弱;二是现阶段体育影像并未体现出体育类型影片应有的奇观性(视觉魅力),同时其叙事也很僵化;三是对于身体调用没有特别精彩的故事。

在下午的研讨会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副研究员杨肖老师、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刘双花老师、金沙2004路线js5金沙2004路线js5副教授赵娟老师,围绕“运动的视觉呈现”进行了专题研究报告。

杨肖老师以“动态水墨:杨刚体育题材的创作与创造”为题,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当代艺术家杨刚先生体育题材的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报告从三个维度展开:首先,通过回顾杨刚先生的艺术生涯,在少年习画、科班训练、下乡实践、美院深造、入职画院、退休之后等不同阶段,以速写、书法、水墨等不同媒介表现动态的艺术探索和思考;接着聚焦于速写和水墨大写意中的体育题材创作,结合杨刚先生对奥运会体操、游泳、自行车、铁饼等运动项目,以及索契冬奥会、平昌冬奥会上各类冰雪项目中运动员动态的视觉表现,对其意象造型的艺术追求、跨文化与跨媒介的艺术观念和方法进行了解析;最后重点通过视觉形式分析,解读杨刚先生动态水墨探索的创造性,探讨了杨刚先生对运动经验的动态捕捉,以及他如何以跨媒介转化的方式,对动态进行绘画表达,在挥墨分毫之中,或以线条勾勒、或以着墨布局、或以虚实结合,将诸多运动瞬间表现得高妙传神。

刘双花老师以“闪闪五角星:从运动到休闲的匡威品牌形象”为主题,从大家都熟悉的运动品牌“匡威”视觉符号——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革命传统、领土主权以及代表美好意愿的含义——出发,围绕品牌形象的发展,展开了体育视觉符号与体育文化之间相互建构的讨论。首先,刘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认真”与“不羁”,“静穆”与“运动”这些看似矛盾的概念是如何在匡威五角星中统一的?接着围绕“五角星的凸显:从功能到精神”介绍了匡威从品牌诞生到“All Star”系列产生的初期历史,匡威完成了从强调鞋子功能、质量优势,到追求品牌精神的蜕变。随后第二部分“隐匿的五角星:开口笑”,刘双花老师讲述了匡威休闲形象的塑造。结合最后一部分“耀眼的五角星:星箭和One Star”,刘双花老师介绍了星箭和“One Star”符号形状的张力,并向我们展现了形状蕴含着创意的无限可能。

最后,赵娟老师以“奥林匹克艺术之父”——皮埃尔·顾拜旦的父亲查理斯·顾拜旦的一幅绘画作品《体育寓言》为切入点,提出了体育史研究中视觉材料研究方法问题。结合历史文献、档案和已有的研究,赵娟老师清理并清晰呈现了查理斯·顾拜旦在艺术领域和早期奥林匹克历史领域的历史信息,接下来围绕《体育寓言》的接受进行了历史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德国学者娜塔利亚围绕《体育寓言》开展的研究工作做了分析和反思,进而提出两个延展性的问题:“体育艺术”(Sporting Art)在何种意义上是可能?从题材和艺术史中运动呈现的形式探索进行了讨论,并结合18世纪英国“体育艺术”的特定含义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解读。顺着对“体育艺术”概念历史的思考,结合德语世界体育史的新近研究,引入了体育史研究中的“视觉转向”的思考,并勾勒了国际体育史研究中“视觉转向”的最新动态。

三位主题报告之后,金沙2004路线js5金沙2004路线js5的衣雪峰副教授和奥林匹克研究院的龚方老师,作为特邀评议嘉宾,对三位发言人的报告进行了评议。衣雪峰老师谈到,杨刚先生以运动为题材的作品,彰显了“动静等观”的精神。与所表现的体育运动一样,杨先生的绘画作品本身也是一种经过无数准确、刻苦的技术训练之后,高度提炼、顺势生发的“纸上运动”,体现出真草不二的精神,可谓“技进乎道”。在动静之间,在体育与艺术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杨刚先生的创作可与亨利·摩尔的雕塑、井上有一的书法对话,给予我们深刻的启发。

龚方老师则从杨刚先生对体育和艺术的“双重热爱”的角度,指出艺术家在探索动态经验的艺术表达的同时,也呈现出艺术家的“个人微观史”与大时代历史的关系。龚方老师和刘双花老师还就报告案例的“选题机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最后,几位老师就“体育与艺术”的关系、体育史中“视觉材料”的使用以及“视觉转向”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讨论:体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多层面的。体育不单只是艺术作品的“题材”,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身体状态往往是人们在体育运动之外的日常生活中难以达到的,这种身体状态表现的“奇迹感”与艺术作品本身的形式语言是高度契合的,因而体育对于艺术本体而言也有着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指出“The visual in the sport”这一书名是耐人寻味而富有启发意义的,这种表述似乎就意味着视觉呈现过程包含着身体经验的内化,而体育运动过程中又展现着“视觉奇观”。艺术作品的题材与艺术形式本体也不是隔绝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与此同时,跳出“体育艺术”,从跨文化、跨学科和跨媒介的角度推动体育史研究中的视觉材料的研究,将会成为这个领域非常具有前景的研究领域。
图文整理/杨心乙、赵文韬、朱风泠、 梅梦婷、金文婷、曹鹏怡
图文审校/景虹梅、赵娟
编辑/李夏霈
校审/张峰瑞、房文怡、刘婧茹
指导老师/智慧